
瘧疾是我國流行歷史最久遠、危害最嚴重的傳染病之一。經歷了重點調查與防治(1949-1959年)、控制嚴重流行(1960-1979年)、降低發病率(1980-1999年)、鞏固防治成果(2000-2009年)和消除瘧疾(2010-2020年)五個階段,我國實現了消除瘧疾目標。
我國瘧疾流行歷史
瘧疾俗稱“瘴氣病”“瘴癘”“打擺子”等。四種人體瘧疾(惡性瘧、間日瘧、三日瘧和卵形瘧)在我國均曾流行。典型的臨床表現為周期性發冷、發熱、出汗和肝脾腫大、貧血。重癥瘧疾的癥狀兇險,常導致死亡。據記載,我國早在公元前1562~1066年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及青銅銘文上就有古“瘧”字的記載。新中國成立前,我國約4.5億人口中受瘧疾威脅的人口在3.5億以上,每年至少有3000萬例瘧疾病人,其中30多萬因瘧疾死亡。20世紀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我國曾出現兩次大范圍暴發流行,最高峰在1970年,全國瘧疾發病人數超過2400萬。隨著防治歷程推進,我國瘧疾防控和救治能力顯著提升,疾病負擔大幅度降低。2016年,我國報告最后一例本地原發瘧疾病例。
1950-2019年全國瘧疾發病情況
我國瘧疾防控歷程
主要是組建專業機構隊伍,開展重點調查和防治。將瘧疾作為限期控制和消除的病種之一納入法定報告傳染病。在重點流行區廣泛開展了瘧疾病人普查普治、春季抗復發治療和防蚊滅蚊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專業機構隊伍下鄉
主要通過在瘧疾嚴重流行地區以全人群服藥和傳染源控制為主的防治策略,并建立區域瘧疾聯防聯控機制,控制了大規模瘧疾暴發流行,大幅度降低了瘧疾發病率和死亡率。
黃花蒿,青蒿素的來源植物
開展人群服藥
主要根據不同媒介分布區瘧疾流行特點和不同媒介的生物學特性,采取不同的綜合性防控措施。1995年在我國中部嗜人按蚊分布區成功阻斷了惡性瘧傳播。1999年全國已有1321個縣(市)經省級考核達到“基本消滅瘧疾”標準。
專家考察捕蚊管使用效果
主要針對黃淮平原出現的瘧疾疫情回升和局部暴發,加強瘧疾的及時診斷和規范治療,采取疫點人群服藥、媒介控制及健康教育等綜合措施。2004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啟用。2008年有效控制了黃淮平原地區的疫情回升和局部暴發流行。2009年海南省阻斷了本地惡性瘧傳播,全國1687個縣(市、區)連續3年無瘧疾病例報告,僅4個縣發病率在10/萬以上。
瘧疾病例現場篩查
2010年啟動《中國消除瘧疾行動計劃(2010-2020年)》,將全國流行縣分4類實施強化控制或消除策略。2011年建立“國家寄生蟲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統”。2012年總結提出消除瘧疾的“線索追蹤,清點拔源”策略和“1-3-7”工作規范。2016年24個流行省全部建立省級瘧疾診斷參比實驗室。2017年全國首次實現無本土原發感染瘧疾病例。2020年實現消除瘧疾目標,并于2021年6月30日通過了世界衛生組織的消除瘧疾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