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減肥減脂期間,最讓人關心的是吃的問題了,既不能多吃又不能不吃,因而不少人會選擇吃素食,總覺得即使多吃也不用擔心發胖。
但事實上,有些素食比葷菜還長肉,它們背后隱藏的油脂、熱量比葷菜還高,吃一頓可能毀一天的減肥效果。
4類素菜是“吸油大戶”
代表:茄子、豆角。
茄子本身很松軟,含的水分又多,在炒制的過程中,水分會隨著溫度升高而快速蒸發,就會進入大量的油脂。像豆角,內部的孔洞較多,一般都是切斷烹調,也容易進入大量的油脂。
代表:土豆、紅薯、山藥。
這類蔬菜的淀粉含量是普通蔬菜的近5倍甚至更多。如土豆淀粉含量最高可達25%以上,每100克的熱量是93大卡;紅薯淀粉含量是20~28%,每100克的熱量是86大卡;山藥淀粉含量最多達45.7%,每100克的熱量是57大卡。
這些蔬菜的熱量并不低,若是用清水煮或蒸著吃,可以代替部分米、面等精制主食,對減肥是有幫助的。
如果炒著吃,不難發現這類食物很容易粘鍋,有時候就會不自覺地添加很多油來避免此現象,這樣也很容易成為高脂食物了。
代表:腐竹、油豆腐、油豆皮。
一些豆制品是通過豆漿、豆腐等再加工制成的,多了幾道手續,不但流失了較多的營養,還增加了不少脂肪。
①100克油豆皮=2碗米飯。 ②100克豆泡=3碗米飯。是將豆腐切成小塊后放在熱油里面炸制而成,本身就吸收了不少油脂。 ③100克腐竹=4碗米飯。腐竹雖然蛋白質含量高,但脂肪含量也不低。
代表:素牛肉干、素羊腩、素肉松。
隨著素食愛好者越來越多,很多仿葷食物也開始流行起來,尤其是菇類仿葷食品,口感近似肉,很受一些素食朋友的喜歡。
菌菇本身是很好的健康食物,但是做成仿葷菜以后,里面的營養成分被破壞不說,還可能加了高糖、高鹽,吃多了只會越來越胖。
上述的這些食材做的時候要注意少放油,吃的時候更要控制好量。
5種烹飪法
也是長胖的“罪魁禍首”
烹飪方法也是一道菜是否健康的關鍵,在家做菜還能自己掌控油量,在外就餐就沒辦法了。
對于經常點外賣、在外應酬的人,要盡量少吃甚至避開下面幾種“高能菜”:
像水煮魚、水煮肉片等是很受歡迎的川菜,麻辣濃重的口感,吃起來很爽。
但這類菜又香又嫩的秘訣是油和淀粉——先把原材料用水淀粉上漿,炒一炒,加小料、高湯燉熟,撈出來之后再淋上熱油。
夾起的每一片肉、每一根菜上面,難免都附著有不少油脂,吃多了十分不健康。
干鍋包菜、干鍋花菜也是川菜的一種,味道麻辣鮮香,而它的大部分食材都需要“過油”。
更不健康的是,干鍋菜往往是把熟了的食材泡在半鍋油里,用酒精燈在下面持續加熱,最后大量油脂會被菜吸收。相比火鍋,干鍋的含油量其實可能更多。
干煸豆角、干煸茶樹菇等干煸菜,傳統做法是用少量油長時間煸炒,但有些餐館為了省事,直接油炸。
在油炸的時候,菜肴中不僅脂肪含量超標,而且很多維生素都會被破壞,比如B族維生素、維生素C、維生素A等。
像拔絲地瓜、拔絲山藥等,吃著甜蜜爽口,但真不建議多吃。
拔絲菜的制作方式首先是把原材料過油進行炸制;然后經過大量糖的包裹。油、糖都容易超標的,吃完后你不胖誰胖?
同樣的,像糖醋排骨、糖醋里脊等,也是要添加大量的糖,而糖攝入過多,也會在體內轉化為脂肪堆積起來。
烹制咸蛋黃焗南瓜等菜肴時,需要將咸蛋黃提前用油煸炒才會使咸蛋黃變軟翻沙、香氣濃郁;南瓜等需要進行高溫油炸,才能達到外酥里嫩的效果,因此這類菜往往脂肪超標、維生素損失。
此外,還存在一個大隱患——咸蛋黃中的膽固醇在高溫和空氣的作用下非常容易氧化,形成膽固醇氧化產物。這類物質容易引起人體血管內壁損傷,誘發動脈硬化。
掌握4個小技巧
做出健康家常菜
對于比較吸油的蔬菜,可以將它們先焯水再烹飪,原本的孔隙被水分填滿,就沒那么吸油了。
常用的圓底鍋,加油很容易過量,可以換成不粘鍋,減少用油量。
涼拌菜最后放香油或橄欖油,馬上食用。這樣油的香氣有效散發出來,而食物還沒來得及完全吸收油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油脂攝入。
另外,涼拌菜不要加沙拉醬、蛋黃醬等高油脂的調味料。
加入姜、蔥、醋、果皮、花椒、八角等天然材料調味,以減少用鹽;還可以用醋或檸檬汁,強化鹽的咸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