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起宮頸癌的“罪魁禍首”是人乳頭瘤病毒,英文簡稱為HPV。研究發現,絕大部分的宮頸癌(99.7%)都與生殖器官感染HPV有關,HPV感染是宮頸癌發生的必要條件,HPV陰性者幾乎不會發生宮頸癌。
? HPV家族龐大,品種繁多,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了200多種不同型別的HPV
? 這其中有40多種型別能感染男女生殖道,感染部位包括陰莖皮膚、外陰、肛門、陰道、宮頸等。
根據致癌性的不同,HPV分為高危型HPV和低危型HPV
? 高危型HPV可導致宮頸、肛門、生殖器等部位的癌癥和癌前病變
低危型HPV可導致生殖器疣和其他良性病變。
HPV 并非一經感染就會導致宮頸癌,而是要經過HPV 感染-癌前病變-宮頸癌三部曲。這三部曲的過程是可以被人為干預的。如果受到 HPV 感染,大部分可被免疫機制自行清除,所以多數 HPV 感染是一過性且無臨床癥狀的,但某些高危型別的 HPV 持續感染可以導致癌前病變,如果癌前病變沒有及時發現和治療,最終可能進展為宮頸癌。
我國有哪些HPV高危型在宮頸癌發病中占比較高?哪個年齡段感染率更高?
在我國,HPV高危型別中,除了廣泛流行的HPV16/18型(約占宮頸癌發病的70%),相比于全球,HPV52/58型在我國宮頸癌女性中更為普遍,HPV52/58型在我國可引起約14.7%的宮頸癌。另有研究顯示,“17-24 歲”和“40-44 歲”是我國女性 HPV 感染的兩個高峰年齡。
接種HPV疫苗后,還需要進行宮頸癌篩查嗎?
根據2017年中國子宮頸癌綜合防控指南,所有25-64歲有性生活的女性即使接種過HPV疫苗,仍需定期接受宮頸癌篩查。
HPV疫苗的常見副作用包括:發生注射部位疼痛、發紅或腫脹;發熱;頭痛或感到疲倦;惡心;肌肉或關節疼痛,以上癥狀都是輕微的。而國外報道的一些有關HPV疫苗副作用而造成癱瘓等嚴重后果的病例,是罕見現象。注射疫苗后,如果發現自己有嚴重的副反應,可以到醫院做對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