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國內新冠疫情的逐步平息,人們又重新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寒冬剛走,炎夏即來。酷暑難耐的時節,飲食上人們也喜愛吃冰涼爽口的食品以解暑。除了冷飲、果蔬,近年來生鮮水產品也日漸成為消暑食譜中的一員。您知道食用這類食品的利與弊、以及怎么吃才能吃得放心嗎?
一、水產品的營養價值
水產品按品種可分為魚類、甲殼類和軟體類,按其生長或養殖的水質不同又分為海產品和淡水產品。雖有不同品種和分類,但水產品有以下共同的營養特點。
(一)富含優質蛋白。含有人體必需的各種氨基酸,尤其富含亮氨酸和賴氨酸,屬于優質蛋白。魚肉柔軟細嫩,較畜、禽肉更易消化,其營養價值與畜、禽肉相近。同時魚類中膠原蛋白和粘蛋白豐富,煮沸后呈膠凍狀,是魚湯冷卻后形成凝膠的主要物質,也是人們美容養顏的佳品。
(二)魚類脂肪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占80%)。一些深海魚類脂肪富含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具有調節血脂、防治動脈硬化、輔助抗腫瘤等作用。
(三)礦物質含量豐富。魚類礦物質含量為1%-2%,含量最高的是磷,鈣、鉀、鎂含量也較豐富。其中鈣的含量較畜、禽肉高,為鈣的良好來源。海水魚類含碘豐富。此外,魚類含鋅、鐵、硒也較豐富。
二、生食水產品的危害
水產品雖然鮮美可口、營養豐富,但吃法不對,可是會造成健康隱患的。生食水產品有何危害呢?
(一)水產品中致病菌。水產品由于養殖、生長在水中,易于受到養殖或生長環境水體中的細菌污染,最常見的就是副溶血性弧菌,其次還有其他類型弧菌、沙門氏菌等。生食或半生食水產品、水產品加工環境受細菌交叉污染,都極易導致上吐下瀉等癥狀的食源性疾病的發生。
(二)水產品中寄生蟲。海水魚常被海水中的異尖線蟲污染,該蟲主要寄生在魚類腹腔。淡水魚則容易被華支睪吸蟲(又叫肝吸蟲)污染,經常食用淡水魚魚生容易患肝吸蟲病,其成蟲寄生于人的肝、膽管內,損傷人的肝臟。淡水螺中廣州管圓線蟲污染常見,特別是廣西地區,進食了含有該蟲幼蟲的生或半生的螺肉會感染。其幼蟲主要侵犯人體中樞神經系統,表現為腦膜和腦炎、脊髓膜炎和脊髓炎,可使人致死或致殘。
(三)水產品中病毒。水產品中的雙殼貝類,其特點是在身體的左右兩側各有貝殼一枚,故稱雙殼類。大部分為海產,少數生長在淡水。其腮部對水體的過濾可以富集水中微生物,故使得一些病毒如諾如病毒、甲肝病毒、戊肝病毒、札如病毒等易于污染貝類。生食貝類也易于攝入這些病毒,從而導致人體患上相關的病毒性疾病。
三、水產品應該如何吃才健康又安全?
生吃水產品雖然爽口,但微生物感染的風險較大,且較為寒涼,長期生吃水產品會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所以建議水產品煮食煮透才吃,且烹調時加入生姜,不僅可以去腥,還可以驅除其寒涼,更有益于健康。
此外,烹飪過程中千萬要注意廚具生熟分開,同時注意廚房環境衛生,以防處理水產品時微生物造成食材和廚具的交叉污染,這是每年都會造成食源性疾病事件暴發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