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祖先就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提出了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動態和整體,即天人合一的觀點。大自然的發展規律,冬去春來,寒暑更替,時令的風雨,往往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許多煩惱和疾病。如春季易發感冒、流感,夏季多發中暑,秋季好發腦炎、咳喘,冬季則常見中風和凍瘡等。如何根據四季的變化來養生是值得我們探究的。
首先養生必須遵照一定的準則:一是順其自然:養生是靠我們每一個人按規律一點點去做的,因天之序,天人合一,掌握四季氣機:春:生發之機,夏:生長之機,秋:收斂之機,冬:收藏之機;二是健康長壽靠自己,中醫“補”的概念是“固攝”你先要把現存的氣血固攝住。
四季的進補原理是什么,飲食、起居有什么宜忌呢?
1、 春季養肝
從立春到立夏的前一天為春三月。春三月是生發的季節,天氣由寒轉暖,東風解凍,春陽上升,自然界各種生物萌生發育,棄故從新。按照中醫“五行學說”四季之中的“春”歸類于“木”;而“腑臟學說”則把五臟中的“肝”歸類于“木”。春天肝氣最旺,同時肝也是這個季節最脆弱的臟器,在這個季節最容易發生肝病,對肝氣素來不足或者用肝過度的人來說,易致肝失于濡養,肝臟功能活動跟不上如此異常的氣候,會易于導致肝臟相關疾病的發生。同時春季氣候的異常變化,如寒冬一過,氣候本應漸暖,但如果溫暖提前出現,或者溫暖太過,變得像夏天一樣炎熱,或者冬季雖過,但嚴寒仍逗留不去,都會對人體造成不良影響。
春季飲食要掌握一個原則:根據氣溫變化,食物由溫補、辛甘逐漸轉為清淡養陰之品。
早春飲食取溫避涼。早春應適當吃些春筍、香椿、菠菜、柳芽、薺菜、蔥、姜、蒜、韭菜、芥菜等偏于溫補的蔬菜和野菜,不能一味食用人參等溫熱補品,以免春季氣溫逐漸上升,加重身體內熱,損傷到人體正氣;應少食黃瓜、冬瓜、茄子、綠豆等性涼食物。
仲春飲食宜辛甘。適當進食山藥、紅棗、蜂蜜、芹菜等平補脾胃的食物,同時注意攝取足量的維生素,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少食酸性食物,以免傷脾胃。
晚春飲食宜清補,可以適當選擇甘蔗汁、薺菜、百合、螺、鴨肉、苦瓜、紫菜、海帶、海蜇、綠豆等平補食物,少食辛辣、黏冷、肥膩之物。
起居方面,春天的氣候適于睡眠,加上春夜比冬夜短,使人感到春眠一刻值千金,周身困而無力,提不起精神,這些現象稱為“春困”。“春困”不是睡眠不足,也不是病態,而是人體不能適應氣溫升高的環境變化和身體發生“血液重新分配”的生理變化引起。所以,不應貪于睡覺,而應該積極參加體育、文娛活動,增強心臟功能、改善血液循環和腦部供血,減輕或消除春困。
此外提倡春季多外出踏青出游,蟄伏一個冬天的人們,心情多少有些煩悶,久靜思動,自然有了外出踏青的想法。而初春空氣中負離子大大增加,負離子能加強細胞的負荷,調節中樞神經系統,改善大腦皮層功能,促進造血機能和肺的換氣能力。沐浴在和風旭日當中,舒展筋骨,呼吸新鮮空氣,使人感到神清氣爽、頭腦清醒、精力充沛。因此,趁著大好春光,不妨暫時放下繁雜的事務,走進大自然的懷抱,去領略春天的氣息吧。
2、 夏季養心
夏季是心的主季,夏天心氣最旺,同時心也是最脆弱的臟器,在這個季節最容易發生心病。暑為夏季的主氣,為火熱之氣所化,獨發于夏季。中醫認為,夏季是陽氣達到最高峰的節氣,而心臟又是屬陽的,所以在夏天保養好心臟是最關鍵的。暑為陽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氣傷津。隨著夏季的到來,氣溫越來越高,腠理開而多汗,汗出過多導致體液減少,人們很容易煩躁,脾氣也會變得暴躁,這樣對心臟非常不利。
夏季飲食多清淡。夏季屬熱,人的脾胃消化功能相對較弱,應適當吃些清熱解毒的食物,蔬菜類如茼蒿、芹菜、小白菜、香菜、苦瓜、竹筍、黃瓜、冬瓜等;魚類如青魚、鯽魚、鰱魚等,這些食物能起到清熱解署、消除疲勞的作用,對中暑和腸道疾病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夏季飲食宜補氣。可適當選擇一些滋陰補氣的食物,如胡蘿卜、菠菜、桂圓、荔枝、花生、番茄等。多食,雜糧,蔬果以寒其體,但生冷瓜果當適可而止,不可過食,以免過于寒涼,損傷脾胃。夏季心氣旺盛,易傷人氣陰,在這個季節里,應以補氣養陰、清暑熱為主,如冬瓜、西瓜、蓮藕、鴨肉等,不宜多食溫補、滋膩厚味之品。
夏季不要大量補水,大量喝水不僅會沖淡胃液、影響消化功能,還會引起體內水分和鹽分進一步大量流失。
起居方面:1.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2.安排室外工作和體育鍛煉時,應避開烈日熾熱之時,加強防護;3.合理安排午休時間;4.每日溫水洗澡;5.睡眠時不宜電扇送風,有空調的房間,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3、 秋季養肺
秋季是肺的季節,中醫理論認為“肺與秋氣相應”,“燥為秋季之主氣”。秋天肺氣最旺,同時肺也是這個季節最脆弱的臟器,在這個季節最容易發生肺病入秋后,氣候逐漸干燥,人的皮膚黏膜水分蒸發加速,于是出現皮膚干澀、鼻燥、唇干、咽痛等現象,這就是秋天的主氣——燥
秋季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此時人體也應順應四時變化的規律,進入保護陰氣的時機,在飲食方面應以防燥養陰、滋陰潤肺為主。
入秋飲食宜甘潤。宜多選甘寒滋潤之品,如百合、銀耳、山藥、梨、葡萄、荸薺、糯米、甘蔗、豆漿、芝麻、蓮藕、菠菜、豬肺、鱉肉、橄欖等,這些食物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作用。應少食蔥、姜、辣椒等辛味之品。
秋季飲食宜滋補。秋季引補是中醫養生要旨之一,為冬令進補打好基礎,避免冬季虛不受補的發生,可適當服用沙參、麥冬、百合、杏仁、川貝等中藥材,對于緩解秋燥有良效。
秋季宜少辛增酸。秋天要少吃一些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免傷及肺氣;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要選擇蘋果、石榴、葡萄、芒果、柚子、檸檬、山楂等酸味食品,以防秋燥。
在起居調養方面: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氣爽之時,應開始“早臥早起,與雞具興”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之太過。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熱未盡,雖有涼風時至,但天氣變化無常,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出現“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況。因而著衣不宜太多,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易受涼感冒。
4、 冬季養腎
冬季養生的原則是“養腎防寒”。首先應當養神,冬季的腎補主要是藏神,以使志伏。《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圻,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祛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冬季寒氣籠罩,大地千里冰封,一派陰寒之象,萬物皆封藏,人體之陽氣亦潛藏于體內。冬季的調神,當以收斂為是,使心情處于滿足的狀態,以保證體內陽氣的閉藏,藏神于內。
冬季是萬物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此時天寒地凍人體血液循環減慢。中醫認為,此時寒邪強盛,易傷及人體陽氣,因此,冬季養生重在滋補。
冬季飲食宜滋補。冬季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是要順應體內陽氣的潛藏,斂陽護陰。可適當選用羊肉、狗肉、蝦、韭菜、桂圓、木耳、栗子、核桃、甲魚等食物;多吃些薯類,如甘薯、馬鈴薯等;蔬菜類如大白菜、圓白菜、白蘿卜、黃豆芽、綠豆芽、油菜等。
冬季忌食寒性物。冬三月草凋零、冰凍蟲伏,是自然界萬物閉藏的季節,人的陽氣也要潛藏于內,脾胃功能相對虛弱,若再食寒涼,宜損傷脾胃陽氣。因些冬季應少吃荸薺、柿子、生蘿卜、生黃瓜、西瓜、鴨等性涼的食物。同時,不要吃得過飽,以免引起氣血運行不暢,更不要飲酒御寒。
起居方面;注意閉藏,早睡晚起,太陽升起時起床,在床上做10分鐘保健養生操,防止體位性缺血、缺氧、腦中風。
5、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四時就是四季。所以春夏養生發生長,秋冬養收斂收藏。用《易經》的觀點說,春夏養陽就是相當于乾卦李的“自強不息”,就是越奮進越好;秋冬養陰就相當于坤卦里的“厚德載物”,越厚越好,收斂得越多越好。天地就是這樣運行的,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就可以和萬物一起生長,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