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酌怡情,節(jié)日的氣氛確實可以因為酒而被烘托得更有味兒,但是喝酒之后的不適感也是實實在在的。
民間關于解酒飲料一直流傳著多種說法:
茶水、蜂蜜水、海帶湯、綠豆湯……究竟哪一個才真正能起到解酒的作用呢?
大量研究表明,過量飲酒會引起身體的不適。其中,某些人在喝完酒后會面部通紅,俗稱“上臉”。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酒類中的酒精產生的作用。喝酒上臉的人,一般其體內乙醛脫氫酶活性較低,無法及時將酒精代謝后產生的毒性較大的乙醛及時轉化為毒性相對較低的乙酸。乙醛可以引起毛細血管擴張,從而導致面部皮膚發(fā)紅。此外,酒精還是一種中樞神經(jīng)抑制劑,表現(xiàn)為先興奮、后抑制,這也就解釋了很多人喝酒時從口若懸河到東倒西歪的過程。
而最為常見的一種不適是“上頭”,表現(xiàn)為喝酒后產生的頭痛、惡心、口渴等癥狀。這是由于市面上銷售的各種酒類,不論是只有幾度的啤酒、果酒,還是高達九十幾度的烈性酒,都是成分十分復雜的混合物。除了含量最多的酒精和水之外,還含有各種醇類物質、醛類物質等,這些物質同時扮演了天使與魔鬼的角色。一方面,它們本身以及它們的代謝產物是酒類香氣的重要來源,另一方面,它們是導致喝酒上頭的一個重要原因。此外,喝酒時的環(huán)境、心情等因素也可能會加劇或減弱上頭的情況。前文提到過,酒精是一種中樞神經(jīng)抑制劑,所以有些人會使用茶、咖啡等飲料解酒,希望利用這些飲料中的咖啡因的興奮作用解酒或醒酒,但這其實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而且,咖啡因還有利尿的作用,加速了將乙醛引入腎臟的過程,從而給腎臟帶來負擔。所以,飲茶解酒并不靠譜。對于綠豆湯、海帶湯的解酒效果,目前尚沒有太多可參考的研究證據(jù),推測其作用主要來自其中的水分,而這與大量飲水的作用可能并無區(qū)別。蜂蜜的主要成分之一果糖,在體內有一定的促進酒精代謝的作用,但喝幾杯蜂蜜水的解酒效果甚微。而且,對于醉酒后出現(xiàn)的頭暈、惡心等癥狀,也難以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酒后多喝水可以促進、加速酒精物質通過尿液、糞便以及汗液排出自身的體外。在飲酒后食用含水量豐富的水果蔬菜以及稀粥、湯面等食物也是遵照類似的原理。此外,蔬菜水果可以補充維生素 C,而吃一點軟爛的食物也可以緩解酒精對胃腸道粘膜的刺激。
當身體出現(xiàn)哪些信號,就不應該再喝了?
如前所述,喝酒“上臉”是遺傳原因導致的,酒精對于他們的毒性較不上臉的人更大,所以這類人群應該盡量避免攝入酒精;
其實,對于不上臉的人群而言,酒精的代謝能力也是因人而異的。
酒精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作用是先興奮后抑制,對于醉酒者而言,往往是在興奮期酒精攝入最快。
推杯換盞、觥籌交錯,會很容易讓飲酒者失去自控力,喝下更多的酒。
而有些酒的“后勁”較大,等到意識到不能再喝的時候再停止飲酒,也難以避免醉酒癥狀。
所以,如果想更好地控制酒精的攝入量,就需要盡量減少興奮期的長度和強度,一些喝酒的技巧和禁忌也是必須要了解的。比如,在喝酒時應當減慢喝酒的速度,過快飲用低度酒會大大加重胃腸負擔,而如果飲用的是高度酒,則會導致大量酒精迅速進入血液,導致越喝越快,迅速喝醉的情況;另外,應當避免碳酸飲料和高度酒同飲,碳酸飲料會加快胃黏膜對酒精的吸收速度,讓飲酒者醉得更快。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酒精早已被列為一級致癌物,喝酒沒有“度”,最好不要喝。兒童和青少年、孕婦和哺乳期婦女、高血壓等慢性病患者,更要嚴格禁止飲酒。酒精可以在體內發(fā)生多種反應,如果飲酒者同時在服用某些藥物,還有可能讓這些助人健康的良藥變成“毒藥”。在各種可能與酒精出現(xiàn)反應的藥物中,最知名的就是頭孢類抗生素了。在服用頭孢類抗生素以及甲硝唑等抗菌藥前后喝酒,會產生“雙硫侖樣反應”,嚴重時可導致死亡。酒精是一種中樞神經(jīng)抑制劑,可能會加強鎮(zhèn)靜催眠藥的藥效,如地西泮等,也會引發(fā)嚴重的后果。而且酒精在體內代謝可以產生能量,飲酒的過程對能量代謝有一定影響,所以在飲酒前后服用二甲雙胍等降糖藥,可能會導致嚴重低血糖。另外,酒精對胃黏膜也有刺激作用,所以如果在喝酒前后服用一些同樣可能刺激胃黏膜的藥物,如阿司匹林,就可能引起更明顯的不適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