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業性噪聲聾是指勞動者在工作過程中,由于長期接觸噪聲而發生的一種漸進性的感音神經性聽覺損失。主要表現為聽力下降,嚴重時會導致不同程度的聽覺障礙、溝通困難等問題,多見于船舶業、制造業、紡織、礦山開采、電子等行業的勞動者。
職業性噪聲聾是我國的法定職業病。我國現有數千萬勞動者暴露于噪聲作業的環境中,約16%的成年人聽力損失是由工作中過度暴露于高噪聲環境所引起,即職業性聽力損失,近些年職業性噪聲聾的發病率逐年提高,已成為很多地區在崗勞動者最主要的新發職業病。
一、如何聽見?
1、空氣傳導是聲波傳遞聽覺中樞的一條途徑。由耳廓收集的外界聲波經外耳道傳到鼓膜,使之產生振動,通過與鼓膜相連的聽骨鏈將振動傳到內耳,聽覺細胞受到刺激產生神經沖動,最后傳導到達大腦皮質聽區(顳上回),產生聽覺。
2、骨傳導是聲波傳到聽覺中樞的另一條途徑。當聲波借助于固體傳聲介質,如骨導耳機,直接驅動顱骨并使其振動時,或是空氣中強大的聲波直接作用于顱骨時,都能通過骨導途徑激活內耳及其有關結構進而產生聽覺。
二、如何聽不見?
聽力損傷可以分為傳導性聽力損傷(外耳、中耳損傷為主要原因,表現為空氣傳導不正常,骨傳導正常)、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傷(空氣傳導和骨傳導均不正常)和混合型聽力損傷。
三、如何預防聽不見?
對于工作場所
一是
要積極控制噪聲源,消除和減少噪聲危害,阻斷噪聲的傳播。可以通過隔聲、吸聲、消聲、隔振和減振等手段進行控制,或合理配置工作崗位,盡量遠離噪聲源。
二是
要合理安排勞動者的作息制度,控制在噪聲環境下暴露的時間。
三是
要加強勞動者個體防護。認真、正確佩戴耳塞耳罩等個人防護用品。每次佩戴時要檢查佩戴效果。
四是
要做好職業健康檢查。定期按要求做好職業健康檢查,認真對待檢查中出現的問題,檢查前提供真實準確的崗位、工種、工齡等信息。
對于生活場所
一是
日常生活中聽耳機聲音不宜過大、時間不宜過長。最好每次不超過30分鐘,聲音不超過60分貝。
二是
掌握正確擤鼻涕方法,切記擤鼻涕時不能將鼻孔完全堵住,以免鼻涕倒流引發耳部疾病。
三是
提高生活中的安全意識,避免頭部受到不經意間的碰撞,更不可掌擊耳部,避免聽覺系統受損。
四是
遠離煙酒和耳毒性藥物,遵醫囑使用鏈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等。
五是
遠離噪聲和爆震現場,例如放爆竹、爆炸等,避免噪聲及其產生的沖擊波對人耳會造成的影響。
六是
出現聽力下降癥狀要及時就醫,噪聲環境引起的聽力損失應在三周內就醫解決,避免問題遷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