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國,乙型病毒性肝炎為主要傳染病,據估計,目前我國一般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為5%~6%,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約7000萬例,嚴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接種乙肝疫苗是預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那么,如何接種乙肝疫苗呢?
早一天接種 早一天安全
控制乙肝必須雙管齊下,對新生兒及其他人群同時實施乙肝疫苗免疫,針對人群的范圍越大,控制效果越好。目前需實施新生兒、青少年、高危人群共同接種乙肝疫苗的免疫策略。
乙肝疫苗未全程接種補種原則是:若出生24小時內未及時接種,應盡早接種;對于未完成全程免疫程序者,需盡早補種,補齊未接種劑次。對個體來講,早一天接種,早一天獲得抵抗乙肝病毒的免疫力,早一天避免感染乙肝的危險。
如何避免母嬰傳播
區域育齡婦女的乙肝病毒(HBV)流行率越高,母嬰傳播風險越大,這種傳播發生在圍產期,通過HBV陽性母親的血液和體液傳播。母親的HBV DNA水平與新生兒感染HBV風險密切相關,HBeAg陽性、HBV DNA高水平母親的新生兒更易發生母嬰傳播,應更加予以關注。
在實施免疫程序中,對HBsAg陽性母親所生新生兒應重點關注,主要在以下具體免疫措施中體現:1.在出生后盡早接種第1劑乙肝疫苗;2.與乙肝疫苗同時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3.即使是早產兒、低體重兒也應在出生后接種乙肝疫苗,但該劑出生時接種的乙肝疫苗不應計入免疫程序,滿1月齡后,按0、1、6月程序完成3劑次乙肝疫苗基礎免疫;4.危重癥新生兒,如極低出生體重兒、嚴重出生缺陷、重度窒息、呼吸窘迫綜合征等,應在生命體征平穩后盡早接種第1劑乙肝疫苗;5.建議對HBsAg陽性母親所生兒童接種最后一劑乙肝疫苗后1~2個月進行HBsAg和抗-HBs檢測,若發現HBsAg陰性、抗-HBs<10mIU/ml,可再按程序接種3劑次乙肝疫苗。
新生兒疫苗應按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兒童免疫程序開展接種。各生產廠家的疫苗通過臨床試驗進行評估,從而獲得達到高血清保護率的年齡別劑量。
對新生兒外對象接種或免疫應答差的對象再接種時,在選擇乙肝疫苗時優先考慮接種劑量因素。對成人建議接種3針20μg重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或20μg重組CHO細胞乙型肝炎疫苗。采用通過DNA重組使HBsAg能夠在其他生物體表達的技術,提供了乙肝疫苗大量生產的潛能。乙肝疫苗是提純的HBsAg蛋白,為滅活疫苗。HBsAg蛋白為抗原,接種后可刺激免疫系統產生保護性抗體和細胞免疫。不同疫苗誘生保護性免疫應答所需HBsAg蛋白含量不同,多種研究表明,與接種低劑量疫苗相比,接種高劑量乙肝疫苗可獲得更高的抗體滴度等,快速產生血清學陽轉和血清學保護,無應答發生率低。
接種后抗-HBs衰減者,暫建議至多兩個全程的乙肝疫苗接種。對高危人群或免疫功能低下者等可監測抗-HBs,如抗-HBs<10mIU/ml,可使用60μg或20μg乙型肝炎疫苗增加疫苗的接種劑量和針次再次接種乙肝疫苗。